NEWS 最新消息
2025-01-17
主動脈瓣狹窄3症狀恐猝死 8旬嬤2度換心臟瓣膜救回一命

86歲的高女士(左3)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經由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外科醫療團隊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瓣中瓣手術」,術後7天就平安出院。(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提供)86歲的高女士走路就喘得厲害,照X光原以為是嚴重肺積水,但抽完積水不久又開始喘,照心臟超音波才揪出是嚴重主動脈瓣狹窄!但年事已高,加上20年前已動過心臟手術,二度手術風險極高。林口長庚心臟內外科團隊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瓣中瓣手術」,患者術後7天就平安出院。醫師共同提醒,民眾若出現胸痛、昏倒、心臟衰竭,預期壽命僅剩2-5年,應及早就醫治療才能避免憾事。隨著年紀增長,心臟瓣膜會增厚鈣化而失去正常開闔功能。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指出,主動脈瓣膜是負責控制心臟將血液送出的閘口,主動脈瓣膜狹窄常見原因是自然老化,常發生在70至80歲左右。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方式 標準開胸、新型經導管針對主動脈瓣膜狹窄,謝宜璋說明,標準治療為傳統外科瓣膜置換手術,切除退化瓣膜並換上新的人工瓣膜,包括金屬瓣膜及生物瓣膜,經證實有長期耐用性。但許多病人因高齡及手術風險過高,害怕或無法進行手術,加上國內人口老化,以及醫療照顧進步,病人存活期越來越長,隨著人工瓣膜使用年限到期,對於置換甚至二次手術的需求也愈來愈多。現今有「經導管瓣膜置換術」,恢復快、傷口小,可讓病人獲得良好治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表示,經導管瓣膜置換術是一種微創血管內治療,近年已發展成熟並普遍應用,大部分病人可在不插管麻醉下進行手術,由大腿腹股溝的位置打針建立置放的途徑,手術過程會由先進的X光影像系統,進行導引定位,利用導管傳送系統,精準的將瓣膜置放,來取代原先失去功能的瓣膜。新型手術置換瓣膜要價3百萬 部分族群可健保給付不過,這項手術和醫療材料都非常創新,1個瓣膜費用為新台幣150萬元,以86歲高女士的案例來看,須置換2個瓣膜,無法負擔300萬元的醫療費!張其任解說,台灣健保目前已經針對部分族群,開放給付經導管瓣膜置換術的高額材料費用。優先建議使用在高齡族群或高風險病患,如曾經接受過心臟手術或其它重要器官功能不佳的病人。而年輕低手術風險,或有其它心臟疾病需一次處理時,還是優先建議外科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一)臨床心臟衰竭症狀,併超音波判定嚴重主動脈瓣狹窄。(二)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斷患者不適合進行外科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包括高齡族群或高風險病患:如曾經接受過心臟手術或其它重要器官功能不佳的病人。(三)預期患者接受手術後,未來能存活約1年以上。生物瓣膜退化怎麼辦升級經導管「瓣中瓣」手術但萬一生物瓣膜退化、二度手術面臨高風險怎麼辦?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進一步解釋,另一項「經導管瓣中瓣手術」是重要新技術,將新的支架瓣膜放置在舊的瓣膜處,撐開舊瓣膜開口,以「瓣中瓣」技術讓瓣膜得以正常運作,可大幅降低手術風險,並加速手術後的復原。若下肢血管的條件不適合打針植入,也可選擇由其它替代途徑如鎖骨下動脈、頸動脈來進行置換術。林口長庚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標準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提供穩定的長期結果,而導管瓣膜置換術有效改善高齡高手術風險病人的治療。心臟內、外科共同合作,每台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都有3名以上主治醫師共同合作參與,提供病人適合的治療選擇並提高病人手術安全性。

2025-01-17
孝子跪地3次讓瀕死父醒來了!長庚外科醫坦言「難度很高」示警5種人要注意

「很感謝醫療團隊把我救回來,讓我今天還能出現在這裡......」78歲的徐先生今(2/1)日出席長庚記者會,感謝醫療團隊半年前的專業救治,讓他今年春節還能與家人團聚、一起吃年夜飯,徐先生的兒子談到這段過往也是數度哽咽,從敘述中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徬徨及救助回來的感動;負責手術的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李應陞表示,徐先生當時失血量超過1.5萬CC,如果不緊急開腹減壓手術,2天內可能會發生多重性器官衰竭死亡,不過開腹手術也是另一種挑戰,病患在手術9小時間瀕死三次,最終救回徐先生讓團隊都相當感動,建議大於65歲的老年人、高血壓、抽煙、男性、家族史等高風險族定期接受理學檢查。徐先生去年9月從外院送至林口長庚急診,呈現休克狀態、沒有意識,經診斷是腹主動脈瘤破裂,必須緊急開刀處置,手術過程中因出血量非常大,情況數度危急,瀕死三次。經醫療團隊合力與死神拔河,最終病患成功的存活下來,並在一系列的照護與復健下,於去年11月底安然順利出院,林口長庚醫院特別選在農曆過年前舉辦記者會分享該案例,並慶祝徐先生一家人能圓滿過好年。長庚醫院記者會。胡順惠兒子陪同徐先生出席記者會,分享過程中3度哽咽;他說,父親每天健走5至10公里、且早睡早起作息健康,沒想到父親如往常到親戚家泡茶,卻在去年9月某天早上接到父親昏倒的電話,原本以為只是高血壓昏倒,不過為求謹慎仍請親戚送去醫院緊急治療,第二通電話說父親情形危及,他緊急開車到楊梅,看到父親腹部竟比懷胎9個月孕婦還大,醫師說因為裡面有很多血,緊急跟上救護車轉到長庚醫院急診室,當時非常慌亂,只能病房外等待,直到第一天晚上接到瀕死消息,醫師要他準備放手,他跪地祈禱上天,結果到凌晨3點左右,發現父親手指微微抖動、眨眼,告訴當班護士,於是緊急開刀治療,過程中一度大腸壞死徵兆,後來發現血管接通後可以復原,醫療緊湊安排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醫療院所醫療效率,全家都非常感謝。徐先生回憶當時也忍不住落淚,他說,每天走路2小時復健,目前只有左腳膝蓋抬不起來,其他身體8至9成都恢復很不錯,「真的很感謝團隊把我救回來,今天才能在這裡」;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李應陞表示,腹主動脈瘤是腹腔內大動脈的血管異常膨大,且大部分病患都無聲無息、沒有症狀,發生率約2至7%,危險音子包括大於65歲的老年人、高血壓、抽煙、男性、家族史,一旦發生破裂,死亡率大增約6成,建議大於直徑5公分就需要處理。李應陞進一步表示,手術方式除了傳統剖腹人工血管置換手術,不過傷口大且需耗時6至8小時以上;也可用現代小傷口血管支架置放手術,時間較短,目前醫療都會建議使用這種手術方式,徐先生採取單一支架放置手術 更有效簡短手術時間,只要找比較好的血管,把單一支架放在高位處,擋住血流處,當下腹腔壓力大,如果不緊急開腹減壓,2天內可能會發生多重性器官衰竭死亡,開腹也是另一種挑戰,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理學檢查,不過腹部超音波如果不是很大的副主動脈瘤,診斷率也是不太高,建議如果日常出現腹部跳動,可以用斷層掃描徹底檢查。桃園長庚醫院葉集孝副院長、也是心臟血管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他在記者會上也提醒,腹主動脈瘤往往沒有症狀或僅以腹痛、背痛、腰痛等表現,若動脈瘤逐漸增大,破裂的可能性也就更高,一旦發生破裂,若無及時搶救,死亡機會就非常高,最好的避免方式就是養成定期追蹤檢查的習慣,尤其是高危險族群,建議可以在睡前躺在床上時把腳彎起來,看是否有摸到強烈跳動,已經摸到代表動脈瘤已經蠻大的。

TREATMENTS 疾病與治療

關於心臟血管外科

科部簡介與歷史沿革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