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心臟病恐致中風、心衰竭!救心連續技,二尖瓣置換、三尖瓣修補、心房顫動電燒、左心耳閉合術,心臟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50多歲的王女士在買菜時突然感到右側手腳發麻無力,而被送到急診室。幸運的是,相關症狀在短時間內改善,算是小中風發作。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的二尖瓣已明顯硬化,打不開也關不起來,所以會造成狹窄與逆流。林口長庚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指出,因為伴隨心房顫動,所以容易形成血栓,使中風的風險大幅上升。「其實,患者的病因可以回溯到小時候。」陳紹緯醫師說,「若在小時候感染過風濕熱,成年後就可能出現風濕性心臟病,導致二尖瓣狹窄、三尖瓣逆流、心房顫動等問題。」由於二尖瓣已不堪使用,在詳細討論過後,幫患者進行二尖瓣置換、三尖瓣修補手術。陳紹緯醫師說,為了改善心房顫動,降低中風的危險,術中同時進行心房顫動電燒手術。另外,為了避免左心耳中繼續形成血栓,所以在清除左心耳中的血栓後,利用左心耳閉合器關閉左心耳。術後患者復原相當順利,心臟也恢復正常心律。陳紹緯醫師說,患者的心臟功能顯著改善,目前狀況穩定也持續在門診追蹤。風濕性心臟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是種自體免疫疾病,因為在小時候感染A群鏈球菌咽喉炎造成風濕熱,導致身體產生了會攻擊自己組織的抗體。陳紹緯醫師說,心臟受到攻擊後會出現心臟發炎、瓣膜發炎。二尖瓣與主動脈瓣容易受到影響而產生病變,漸漸造成瓣膜狹窄或逆流。而在心臟受損後,常會產生心房顫動。風濕性心臟病患者通常是在五、六十歲才會到心臟科就診。陳紹緯醫師說,患者可能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例如頭暈、疲憊、下肢水腫、容易喘等。因為常伴隨心房顫動,而讓患者感到心悸、心跳不規則。若沒有及時處理心房顫動,可能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液流出心臟,便會阻斷血流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腸中風、腎中風、肢體中風等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失能,甚至死亡。 風濕性心臟病 救心連續技風濕性心臟病常造成二尖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使血流受到影響。陳紹緯醫師說,血液回堵鬱積之後,會讓右心漸漸擴大,而出現三尖瓣逆流。病變的心臟容易出現心房顫動,根據統計約有8成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有心房顫動。陳紹緯醫師說,二尖瓣狹窄、三尖瓣逆流、心房顫動這三個問題是風濕性心臟病常見的組合。如果僅有二尖瓣狹窄,醫師會先評估是否適合使用導管氣球擴張,把瓣膜撐開。陳紹緯醫師說,用氣球撐開二尖瓣,症狀得到緩解後,患者仍需持續追蹤。因為撐開的二尖瓣可能會再度漸漸狹窄,而需要手術治療。如果有嚴重二尖瓣逆流或合併心房顫動,便會建議及早手術治療。陳紹緯醫師說,手術治療的目標是一次處理二尖瓣狹窄、三尖瓣逆流、心房顫動。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的二尖瓣往往都嚴重發炎、鈣化,若採用二尖瓣修補術,未來需要再次開刀的機會較高。陳紹緯醫師說,目前大多會建議進行二尖瓣置換手術,移除病變的二尖瓣,換上人工瓣膜。65歲以上患者,一般建議用生物瓣膜,65歲以下患者,如果願意終身使用抗凝血劑,可考慮使用機械瓣膜降低二次開刀風險。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的三尖瓣逆流主要是因為受二尖瓣狹窄影響,血液回堵鬱積,導致心臟擴大而造成,屬於次發性三尖瓣逆流,大多數患者可以進行三尖瓣修補。由於心房顫動可能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建議於手術當中一併處理。陳紹緯醫師說,心房顫動的治療包括兩個部分,心房顫動電燒術與左心耳閉合術。心房顫動電燒術是利用射頻燒灼及冷凍消融二種不同能源在心房內進行電燒,形成疤痕組織阻隔異常的電訊號。陳紹緯醫師說,在手術當中進行心房顫動燒灼術的成功率約7-8成,能夠幫助回復正常心率,降低心房顫動復發的機會。左心耳閉合術的目的是關閉左心耳,陳紹緯醫師解釋,左心耳是心臟胚胎發育的遺跡,在心律正常時,不會造成問題,但在心房顫動發作時,左心耳裡容易血液滯留形成血栓,許多導致心房顫動患者腦中風的血栓都是來自左心耳。傳統手術是將左心耳剪掉,然後把開口縫起來。陳紹緯醫師說,但是因為左心耳非常脆弱,縫完之後容易出血,利用傳統手縫方式會增加手術中心臟停止時間。目前可使用左心耳閉合器,夾住後便能有效關閉左心耳,幫助縮短手術時間,並減少出血的機會。關閉左心耳可避免血液滯留形成血栓,大幅降低未來腦中風之風險。 貼心小提醒風濕性心臟病是因為小時候感染A群鏈球菌咽喉炎造成風濕熱,導致身體產生會攻擊自己組織的抗體,使心臟瓣膜發炎病變。陳紹緯醫師說,患者通常有二尖瓣狹窄、三尖瓣逆流、心房顫動等狀況,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致命併發症。手術治療包括二尖瓣置換、三尖瓣修補、心房顫動燒灼術、左心耳閉合術。陳紹緯醫師說,經驗豐富的團隊能夠幫助患者在一次手術中解決多種問題,達成整修心臟的任務!

反覆發燒、瓣膜吃光光!感染性心內膜炎警訊與治療,心臟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醫師,我最近…幾個禮拜…都會發燒。診所說…我心臟有雜音…」小瑜呼吸急促,說話斷斷續續。她是位18歲的女大生,平時健康狀況良好,沒有慢性病史。林口長庚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指出,幾個禮拜前因為蛀牙較厲害而接受過根管治療,幾天後便有發燒的狀況。吃藥雖然有改善,但是隔幾天又會開始發燒。「輾轉來到我們醫院時,患者有明顯的心雜音也越來越喘。」陳紹緯醫師說,「進一步檢查後,確定是感染性心內膜炎,且二尖瓣已經損壞,導致嚴重二尖瓣逆流,於是安排手術。術中,先清除遭到感染破壞的組織,接著進行二尖瓣修補術。」完成二尖瓣修補後,患者復原順利,症狀大幅改善,也持續接受抗生素治療。「心臟有四個房間,每個房間的出口都有一扇門,這個門就是瓣膜。瓣膜會在送出血液時打開,然後便會關閉,避免血液逆流。」陳紹緯醫師解釋,如果心臟瓣膜遭到感染,可能造成感染性心內膜炎,而導致瓣膜功能變差,無法完全閉合,或是瓣膜上形成贅生物。瓣膜上的贅生物相當不穩固,容易脫落並隨著血液流向身體各處。陳紹緯醫師說,贅生物可能塞住血管,造成腦中風、器官肢體急性缺血。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症狀非常多樣化,從很輕微到很嚴重都有,所以很難診斷。陳紹緯醫師說,輕微的非特異性症狀,如倦怠、發燒、畏寒、起疹子、關節疼痛等,嚴重時會呼吸急促、休克、中風等。症狀較嚴重的患者通常會到醫院接受完整的檢查,而較早確定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危險因子,包括皮膚傷口、口腔衛生不佳、有血管植入物、注射毒品、腸道疾病、免疫不全等,因為細菌較容易進入體內,並隨著血液循環全身。陳紹緯醫師說,先天性心臟病、二尖瓣脫垂、兩瓣式主動脈瓣等狀況可能影響血流,使細菌較容易附著在心內膜上造成感染。「口腔細菌是常見的來源,因為我們每次刷牙的時候,都可能有細菌從黏膜破損的地方進入血液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口腔衛生!」陳紹緯醫師說,「有些患者是因為青春痘感染、破皮,細菌便侵入體內。」細菌也可能從泌尿道、消化道入侵,如果免疫力較弱,心臟瓣膜又有狀況,就有較高的機會出現感染性心內膜炎。 感染性心內膜炎該如何治療?針對感染性心內膜炎,抗生素是相當重要的治療,醫師會根據細菌培養的結果調整合適的抗生素。陳紹緯醫師說,如果有以下三個狀況,便需考慮進行瓣膜手術。第一個是心臟瓣膜結構遭到嚴重破壞,瓣膜閉鎖不全可能導致急性心臟衰竭,得趕緊開刀,更換瓣膜。第二個是感染無法控制,心內膜炎上出現膿瘍、穿孔,就會建議利用外科手術清創。第三個是心內膜上形成大於1公分的贅生物或有栓塞症狀,為了避免贅生物繼續脫落,導致腦中風、腸中風、肢體缺血等狀況,建議手術治療。因為要處理感染的組織,所以必須使用傳統手術清創,無法透過導管進行。陳紹緯醫師說,開完刀後,也要持續使用抗生素治療。進行手術時,心臟外科醫師會先清創,把遭到感染破壞的組織清乾淨。陳紹緯醫師說,如果是主動脈瓣,大多會進行瓣膜置換術;如果是二尖瓣、三尖瓣,則會在術中根據瓣膜受損的程度評估瓣膜修補的可能性。修補手術能夠保留病患自己的瓣膜,長期預後較佳,但是修補手術較為困難,需要仰賴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若瓣膜已嚴重損壞,便得置換人工瓣膜。一般而言,如果沒有出現腦中風,會建議年紀較輕的患者考慮機械瓣膜,年紀較大的患者考慮生物瓣膜,術前都會詳細討論。陳紹緯醫師說,原則上就是能夠修補二尖瓣就修補二尖瓣,無法修補就置換瓣膜。 貼心小提醒感染性心內膜炎是因為細菌從皮膚、口腔、消化道、泌尿道進入體內,隨著血液循環全身,並附著於心臟瓣膜,導致感染。初期可能出現疲倦、發燒、皮疹、關節痠痛等非特異性症狀,而容易被忽略。瓣膜遭到破壞後,可能出現呼吸急促、休克等狀況,危及性命。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必要時得開刀清創、修補或置換瓣膜。陳紹緯醫師提醒,由於治療過程較複雜,患者、家屬要與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共同討論,才能達到較好的預後。

胸痛小心!瓣膜狹窄嚴重恐猝死,置換新瓣膜重啟心人生

65歲的陳阿姨,洗腎三十多年,因此在門診中與同齡病人相比虛弱很多,7年前得到感染性心內膜炎造成急性心臟衰竭併發敗血性休克,性命危急,緊急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及二尖瓣修補手術,才救回一命,沒想到又因心肌梗塞,在冠狀動脈內放置多個支架。由於陳阿姨近期常感到走路喘,就連平躺睡覺時都喘不過氣,只好再度就醫,經檢查發現7年前置換的主動脈瓣膜,因長期洗腎造成早期退化狹窄,需要再次手術。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考慮陳阿姨長期洗腎身體虛弱,建議施行「主動脈瓣-經導管瓣中瓣手術」,陳阿姨血管嚴重鈣化,增添手術難度,幸好最後順利完成,恢復快速,也不再感到氣喘吁吁。 什麼是主動脈瓣膜狹窄?人體心臟分為四個腔室,腔室出口有瓣膜防止血液逆流。其中主動脈瓣膜是心臟把血液輸送出去的重要關卡,一旦出現異常,就可能造成血液逆流,屬於最常見的瓣膜疾病。陳紹緯教授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主要有兩種成因,一種是自然老化造成的退化,約70至80歲左右,會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狹窄;另一種則是先天性結構異常,正常主動脈瓣膜為三瓣,但有些人天生只有兩瓣,因為結構異常,瓣膜也會比較早退化,約50至60歲左右,會出現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主動脈瓣膜狹窄有什麼症狀?由於血液逆流,心臟需要更賣力工作,才能提供足夠的血液至全身,使得心臟常常處在過勞狀態。陳紹緯教授說明,心臟長期過勞,就可能慢慢失去功能,一旦出現走路喘、不動喘、躺平也喘的情形,或是胸悶疼痛、經常昏倒,代表心臟已經衰竭。 瓣膜置換有哪些手術方式?陳紹緯教授指出,病人心臟剛開始衰竭時並不會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死亡率會大幅上升,因此只要條件符合,早點開始治療,能降低惡化及死亡風險。瓣膜置換分為標準外科開刀手術以及經導管瓣膜置換。陳紹緯教授說明,標準外科開刀手術為開胸手術,病人需接受全身麻醉,術後恢復時間較長; 若患者為高風險族群或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較不宜進行手術,則建議使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從鼠蹊部開一個小傷口進入來放置人工瓣膜,術後復原時間較短。瓣膜材質知多少? 該如何選擇?目前瓣膜的選擇有金屬(機械)瓣膜以及生物(組織)瓣膜,陳紹緯教授進一步說明,金屬瓣膜耐用,但必須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生物瓣膜一般是以豬或牛的組織製成,長期使用仍會鈣化、退化,有可能需要進行二次瓣膜置換。一般會以年齡區分使用哪種瓣膜,根據美國心臟學會針對主動脈瓣狹窄提出的最新治療指引:●50歲以下年輕人:建議優先使用機械金屬瓣膜,可有較佳的存活率。但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並避免劇烈活動。 ●50歲以上:建議使用生物瓣膜置換,使用年限約10至20年。●介於50至65歲之間:生物瓣膜或金屬瓣膜皆可使用,依病人狀況決定。新型乾式瓣膜,適用二次瓣膜置換術高齡患者若使用生物瓣膜,有內分泌疾病或洗腎病史者,瓣膜鈣化、退化的速度會比較快,因此必須定期以超音波追蹤退化程度,如又開始出現喘、胸悶、頭暈症狀,就必須考慮第二次置換手術。陳紹緯教授也表示,因為每個人退化程度不同,需要再次更換的時間也不一定。目前已出現新型的乾式瓣膜,也是屬於生物組織瓣膜,但設計及材質都透過革新技術改進,以牛的心包膜製成,經過抗鈣化、抗氧化處理,根據目前國外的動物實驗及初期人體試驗,使用年限都有增加,期望可以突破目前的使用年限。此外,新型乾式瓣膜屬於可擴式瓣膜,其瓣膜開口可以撐比較大,可在原先的生物瓣膜置放處再放入新的瓣膜進行瓣中瓣(Valve-in-Valve) 術式,方便下次經導管瓣膜手術執行,年輕患者也適用。臨床上選擇心臟瓣膜的關鍵在年齡,50歲以下年輕人若選擇生物瓣膜,由於生物瓣膜使用年限較短,未來恐將面臨再次開刀的風險,故多建議使用金屬瓣膜;而50歲以上患者因餘命不比年輕人長,且服用抗凝血劑的副作用較多,多建議使用生物瓣膜。但陳紹緯教授表示,最重要的還是要考量個人喜好、生活方式、預後等與醫師討論,進行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來選擇最適合自身狀況的瓣膜及手術方式。

二尖瓣逆流把握治療黃金時機,避免中風、心臟衰竭,微創與超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解析,心臟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那是一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心臟衰竭的症狀惡化而住院。」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指出,「患者有下肢水腫、呼吸急促、心律不整等症狀。若是躺下來就會喘不過氣,所以只能坐著睡覺。」檢查發現患者心臟的二尖瓣腱索斷裂,造成嚴重二尖瓣逆流。陳紹緯教授說,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超微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超微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不需鋸開胸骨,不需讓心臟停止跳動,不需使用體外循環機。整個手術時間約2小時,過程中失血量少,沒有輸血。陳紹緯教授說,術後在手術室內便順利移除呼吸內管,待麻醉恢復後就轉入普通病房。二尖瓣逆流的狀況大幅改善,症狀明顯緩解,患者也順利出院。我們的心臟具有4個瓣膜,瓣膜的功能與閘門類似,能幫助血液朝著相同的方向流動。陳紹緯教授說,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間,假使二尖瓣無法在心室收縮時完全閉合,血液會從左心室流入左心房,稱為二尖瓣逆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二尖瓣逆流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心臟功能漸漸惡化,患者會出現頭暈、心悸、呼吸急促、下肢水腫、運動耐受力下降等心臟衰竭的症狀。陳紹緯醫師指出,患者躺平時很容易喘,必需墊高身體,甚至坐著睡覺。二尖瓣逆流可能導致心房顫動,使得心跳很快、不規則,而且會增加中風的危險。陳紹緯醫師強調,「二尖瓣逆流患者要把握治療時機,只要確認重度二尖瓣逆流就是最佳治療時機!」二尖瓣逆流可分成「原發型」與「續發型」。陳紹緯醫師解釋,「原發型」指的是瓣膜的結構損壞,包括瓣膜葉片組織太多造成脫垂,或用於懸吊瓣膜葉片的腱索太長或斷裂,瓣膜鈣化或感染,使二尖瓣無法完全閉合;「續發型」是因為心臟變大,即使二尖瓣本身結構正常,也無法完全閉合。 二尖瓣修補手術解析原發型二尖瓣逆流的治療,一般是建議用手術修補瓣膜或置換人工瓣膜。陳紹緯醫師說,續發型二尖瓣逆流的治療,建議先採用藥物治療,或是經導管瓣膜夾合術優先,最後才是傳統外科手術。在有經驗的醫療團隊治療下,大部分原發型二尖瓣逆流患者的瓣膜可以修補,一般建議接受瓣膜修補手術,盡量保留患者的二尖瓣膜,進行生理性結構重建。陳紹緯醫師說,研究顯示二尖瓣修補手術的成功率高,經驗豐富的心臟外科手術團隊可以達到9成以上的成功率。因為使用患者自己的瓣膜,耐用性較佳,長期存活率較高。「原發性二尖瓣逆流,建議優先使用手術治療,才可以治本。」陳紹緯醫師說,「除非是高風險患者,否則原發性二尖瓣逆流不建議經導管二尖瓣夾合術。」只要確認是重度原發型二尖瓣逆流,就要盡快接受手術治療。陳紹緯醫師說,即使患者還沒有出現症狀,或是症狀輕微,都要把握治療時機。及早接受手術治療,有助保存心臟功能,達到長期存活。二尖瓣修補手術是相當成熟的術式,除了採用標準開胸手術外,也可以使用微創、或超微創的方式進行。陳紹緯醫師說,標準開胸手術適合進行複雜性修補,或同時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處理其他瓣膜。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可採用內視鏡手術或達文西機械手臂。陳紹緯醫師說,達文西機械手臂具有放大的3D立體視野,能夠呈現精細的影像。多軸活動的機器手臂相當靈活,能在狹小的空間中進行二尖瓣修補手術。由於傷口較小,能夠降低術後疼痛,縮短恢復期。然而並非全部病人的病況都適合手術前醫師詳細的評估非常重要。超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能夠治療二尖瓣腱索斷裂造成的二尖瓣逆流。陳紹緯醫師說,超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是從左側乳頭下方第五肋間或第六肋間進入,傷口約5公分,然後在心臟跳動的狀態下,從心尖穿刺進入左心室及左心房。藉由3D重組超音波影像的導引,可定位出二尖瓣逆流的位置。心臟外科醫師會從心尖放入人工腱索植入器,夾住二尖瓣並植入3至4條人工腱索。最後在高解析心臟超音波的協助下,調整人工腱索的長度並固定,完成生理性修補。陳紹緯醫師說,相較於傳統開胸手術,超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不須鋸開胸骨、不用讓心臟停止跳動、不使用人工心肺機、不用打開心臟。因為術中失血量較少、術後疼痛較少,患者恢復會比較快。然而要特別注意的是,並非全部病人的二尖瓣病灶位置都適合使用此新技術,此外晚期心臟衰竭,心臟擴大嚴重的病人也並不適合,手術前醫師詳細的評估非常重要。 貼心小提醒無論是微創或超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都需要經過完整的術前評估。陳紹緯醫師說,原發型二尖瓣逆流患者要把握治療黃金時機,在心臟功能受損前,盡快接受手術治療。請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合適的治療計畫!

二尖瓣膜疾病(狹窄及逆流)治療衛教手冊

主動脈瓣膜疾病治療衛教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