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7
主動脈瓣狹窄3症狀恐猝死 8旬嬤2度換心臟瓣膜救回一命

86歲的高女士(左3)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經由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外科醫療團隊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瓣中瓣手術」,術後7天就平安出院。(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提供)86歲的高女士走路就喘得厲害,照X光原以為是嚴重肺積水,但抽完積水不久又開始喘,照心臟超音波才揪出是嚴重主動脈瓣狹窄!但年事已高,加上20年前已動過心臟手術,二度手術風險極高。林口長庚心臟內外科團隊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瓣中瓣手術」,患者術後7天就平安出院。醫師共同提醒,民眾若出現胸痛、昏倒、心臟衰竭,預期壽命僅剩2-5年,應及早就醫治療才能避免憾事。隨著年紀增長,心臟瓣膜會增厚鈣化而失去正常開闔功能。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指出,主動脈瓣膜是負責控制心臟將血液送出的閘口,主動脈瓣膜狹窄常見原因是自然老化,常發生在70至80歲左右。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方式 標準開胸、新型經導管針對主動脈瓣膜狹窄,謝宜璋說明,標準治療為傳統外科瓣膜置換手術,切除退化瓣膜並換上新的人工瓣膜,包括金屬瓣膜及生物瓣膜,經證實有長期耐用性。但許多病人因高齡及手術風險過高,害怕或無法進行手術,加上國內人口老化,以及醫療照顧進步,病人存活期越來越長,隨著人工瓣膜使用年限到期,對於置換甚至二次手術的需求也愈來愈多。現今有「經導管瓣膜置換術」,恢復快、傷口小,可讓病人獲得良好治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表示,經導管瓣膜置換術是一種微創血管內治療,近年已發展成熟並普遍應用,大部分病人可在不插管麻醉下進行手術,由大腿腹股溝的位置打針建立置放的途徑,手術過程會由先進的X光影像系統,進行導引定位,利用導管傳送系統,精準的將瓣膜置放,來取代原先失去功能的瓣膜。新型手術置換瓣膜要價3百萬 部分族群可健保給付不過,這項手術和醫療材料都非常創新,1個瓣膜費用為新台幣150萬元,以86歲高女士的案例來看,須置換2個瓣膜,無法負擔300萬元的醫療費!張其任解說,台灣健保目前已經針對部分族群,開放給付經導管瓣膜置換術的高額材料費用。優先建議使用在高齡族群或高風險病患,如曾經接受過心臟手術或其它重要器官功能不佳的病人。而年輕低手術風險,或有其它心臟疾病需一次處理時,還是優先建議外科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一)臨床心臟衰竭症狀,併超音波判定嚴重主動脈瓣狹窄。(二)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斷患者不適合進行外科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包括高齡族群或高風險病患:如曾經接受過心臟手術或其它重要器官功能不佳的病人。(三)預期患者接受手術後,未來能存活約1年以上。生物瓣膜退化怎麼辦升級經導管「瓣中瓣」手術但萬一生物瓣膜退化、二度手術面臨高風險怎麼辦?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進一步解釋,另一項「經導管瓣中瓣手術」是重要新技術,將新的支架瓣膜放置在舊的瓣膜處,撐開舊瓣膜開口,以「瓣中瓣」技術讓瓣膜得以正常運作,可大幅降低手術風險,並加速手術後的復原。若下肢血管的條件不適合打針植入,也可選擇由其它替代途徑如鎖骨下動脈、頸動脈來進行置換術。林口長庚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標準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提供穩定的長期結果,而導管瓣膜置換術有效改善高齡高手術風險病人的治療。心臟內、外科共同合作,每台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都有3名以上主治醫師共同合作參與,提供病人適合的治療選擇並提高病人手術安全性。

2025-01-17
孝子跪地3次讓瀕死父醒來了!長庚外科醫坦言「難度很高」示警5種人要注意

「很感謝醫療團隊把我救回來,讓我今天還能出現在這裡......」78歲的徐先生今(2/1)日出席長庚記者會,感謝醫療團隊半年前的專業救治,讓他今年春節還能與家人團聚、一起吃年夜飯,徐先生的兒子談到這段過往也是數度哽咽,從敘述中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徬徨及救助回來的感動;負責手術的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李應陞表示,徐先生當時失血量超過1.5萬CC,如果不緊急開腹減壓手術,2天內可能會發生多重性器官衰竭死亡,不過開腹手術也是另一種挑戰,病患在手術9小時間瀕死三次,最終救回徐先生讓團隊都相當感動,建議大於65歲的老年人、高血壓、抽煙、男性、家族史等高風險族定期接受理學檢查。徐先生去年9月從外院送至林口長庚急診,呈現休克狀態、沒有意識,經診斷是腹主動脈瘤破裂,必須緊急開刀處置,手術過程中因出血量非常大,情況數度危急,瀕死三次。經醫療團隊合力與死神拔河,最終病患成功的存活下來,並在一系列的照護與復健下,於去年11月底安然順利出院,林口長庚醫院特別選在農曆過年前舉辦記者會分享該案例,並慶祝徐先生一家人能圓滿過好年。長庚醫院記者會。胡順惠兒子陪同徐先生出席記者會,分享過程中3度哽咽;他說,父親每天健走5至10公里、且早睡早起作息健康,沒想到父親如往常到親戚家泡茶,卻在去年9月某天早上接到父親昏倒的電話,原本以為只是高血壓昏倒,不過為求謹慎仍請親戚送去醫院緊急治療,第二通電話說父親情形危及,他緊急開車到楊梅,看到父親腹部竟比懷胎9個月孕婦還大,醫師說因為裡面有很多血,緊急跟上救護車轉到長庚醫院急診室,當時非常慌亂,只能病房外等待,直到第一天晚上接到瀕死消息,醫師要他準備放手,他跪地祈禱上天,結果到凌晨3點左右,發現父親手指微微抖動、眨眼,告訴當班護士,於是緊急開刀治療,過程中一度大腸壞死徵兆,後來發現血管接通後可以復原,醫療緊湊安排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醫療院所醫療效率,全家都非常感謝。徐先生回憶當時也忍不住落淚,他說,每天走路2小時復健,目前只有左腳膝蓋抬不起來,其他身體8至9成都恢復很不錯,「真的很感謝團隊把我救回來,今天才能在這裡」;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李應陞表示,腹主動脈瘤是腹腔內大動脈的血管異常膨大,且大部分病患都無聲無息、沒有症狀,發生率約2至7%,危險音子包括大於65歲的老年人、高血壓、抽煙、男性、家族史,一旦發生破裂,死亡率大增約6成,建議大於直徑5公分就需要處理。李應陞進一步表示,手術方式除了傳統剖腹人工血管置換手術,不過傷口大且需耗時6至8小時以上;也可用現代小傷口血管支架置放手術,時間較短,目前醫療都會建議使用這種手術方式,徐先生採取單一支架放置手術 更有效簡短手術時間,只要找比較好的血管,把單一支架放在高位處,擋住血流處,當下腹腔壓力大,如果不緊急開腹減壓,2天內可能會發生多重性器官衰竭死亡,開腹也是另一種挑戰,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理學檢查,不過腹部超音波如果不是很大的副主動脈瘤,診斷率也是不太高,建議如果日常出現腹部跳動,可以用斷層掃描徹底檢查。桃園長庚醫院葉集孝副院長、也是心臟血管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他在記者會上也提醒,腹主動脈瘤往往沒有症狀或僅以腹痛、背痛、腰痛等表現,若動脈瘤逐漸增大,破裂的可能性也就更高,一旦發生破裂,若無及時搶救,死亡機會就非常高,最好的避免方式就是養成定期追蹤檢查的習慣,尤其是高危險族群,建議可以在睡前躺在床上時把腳彎起來,看是否有摸到強烈跳動,已經摸到代表動脈瘤已經蠻大的。

2025-01-17
76歲阿諾心臟再度動手術 高齡患者如何安全置換主動脈瓣膜?

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日前完成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並幽默表示「裝了心律調節器,更像機器了。」76歲的好萊塢明星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日前在社群網站上宣布完成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並在廣播幽默表示「裝了心律調節器,更像機器了。」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若出現胸痛、昏倒甚至心臟衰竭,壽命恐僅剩2至5年,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建議病人在專業心臟醫療團隊的協助下,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罹患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 心臟多次動手術阿諾史瓦辛格憑《魔鬼終結者》系列電影紅遍全球,硬漢形象深植人心。但其實他出生時就患有「主動脈瓣狹窄」,已接受過數次心臟手術,1997年更換肺動脈瓣和主動脈瓣,隨著心臟瓣膜屆使用年限,他於2018年和2020年再次更換瓣膜。這次完成手術,阿諾在社群網站寫道:「多謝克利夫蘭醫院團隊,我換了一個新的主動脈瓣膜,以及上次手術後新的肺動脈瓣膜。我感覺相當棒,已經出院在克利夫蘭的街道上漫步,欣賞著令人讚嘆的雕像。」阿諾也在廣播節目《Arnold’s Pump Club》中向粉絲報平安,「我想告訴大家,我的情況很好!」但也因為早年手術後遺症導致心跳不規則,他在醫師建議下安裝心律調節器,以密切監控病症,「裝了心律調節器,更像機器了。」他分享:「我一直與我的醫療團隊保持密切聯繫,每年至少進行1次全面性檢查,看看我的心臟情況如何。這就是有遺傳性心臟問題的人的生活。但你不會聽到我抱怨。」阿諾藉由自己的經歷,鼓勵有同樣遭遇的病友,希望激起他們對抗疾病的勇氣,「我想讓你知道,你並不孤單。如果你因為害怕而推遲就醫,我希望能鼓勵你聽從醫生的建議,照顧好自己。」嚴重恐僅剩2至5年壽命 3大治療一次看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如門片無法正常打開,心臟需要更費力才能把血液輸出去,隨著年紀增長,心臟瓣膜會增厚鈣化而失去正常開闔功能,常見原因為老化,好發於70至80歲左右的民眾;另一原因是先天異常,患者僅有2個瓣葉,較一般人少1個。陳紹緯提醒,若出現胸痛,預期存活壽命僅剩5年;出現昏倒的預期存活壽命剩3年;一旦演變成心臟衰竭,壽命恐僅剩2年。對於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藥物治療幫助緩解不適症狀。開胸手術標準「開胸手術」經國際證實有效且可提供穩定的長期效果,切除老舊主動脈瓣膜,縫合新的人工瓣膜,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手術視野廣、可一次處理多種心臟問題,適合年輕患者。經導管療法對於高齡患者難以承受大手術,新型「經導管療法」可有效降低風險,不需插管麻醉,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即可進行。從大腿鼠蹊部的地方用打針的方式,將新瓣膜引導至定位後置換,手術時間短。特別適用於高齡者、需要動二次手術的患者,傷口小不用縫合,恢復時間快速。人工瓣膜的選擇則有金屬瓣膜與生物瓣膜,金屬瓣膜耐用度高,但須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形成血栓,同時要注意飲食與藥物交互作用;豬牛製成的生物瓣膜產生血栓機會較低,因此不用長期吃抗凝血劑,但使用年限到了會損壞,需要再次動手術置換。患者可依個人需求與年紀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醫師最後提醒,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應定期置專科門診追蹤檢查,嚴格控制血壓、血糖、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當病情進展至重度狹窄,應積極接受手術治療,才能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2025-01-17
很多人不自知!「累、腫、喘」 恐是心衰竭沈默殺手

心衰竭被稱為心臟的癌症,五年的存活率只有一半,但只要有很好的診斷和治療,都可以獲得控制。台灣心衰竭的病人比十年前增加9倍,還有很多病人心衰竭上身仍不自知。如果經常有「累、腫、喘」等症狀,可能就是心臟衰竭上身,最好盡快到醫院檢查,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沈默殺手心衰竭 勿忽略徵兆「累、腫、喘」基隆長庚心衰中心主任王兆弘指出,分析心衰的原因以心血管堵塞最多佔28.2%,心肌梗塞佔21.7%,27.5%為不明原因。建議可以觀察是否出現「累、腫、喘」等症狀,如果有這些症狀應盡速就醫。長庚決策員會程文俊主委則說明,心衰竭被稱為心臟的癌症,五年的存活率只有一半,但只要有很好的診斷和治療,都可以獲得控制。急慢性心衰竭 依嚴重程度對症下藥對於慢性心臟衰竭病人,林口長庚心臟外科劉國聖醫師說明,外科治療的方式有三種:一般心臟外科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瓣膜修補或置換等,其次是心室輔助器和心臟移植。若是急性心臟衰竭病人,則需使用機械性循環輔助裝置,如葉克膜和心室輔助器。藥物治療並改善生活習慣 雙管齊下良好控制林口長庚心衰中心主任張其任表示,心衰竭病人須規則服藥,並調整生活習慣,以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和膽固醇等危險因子,同時要戒菸、減重及規律運動,必要時以心導管或繞道手術來改善心臟血流供應。嘉義長庚心衰中心主任潘國利也指出,目前可透過健康自我管理方式,讓病患和家屬執行居家照護,且經由穿戴裝置將資料上傳雲端紀錄。個案管理師則透過電訪和雲端資料檢視,一旦發現異常以電話提醒,並進行衛教諮詢。健康生活是基礎 少鹽、少糖、多運動心衰竭病人面對日常生活應把握的重點,高雄長庚心衰中心主任陳世明建議一定要做好飲食控制,注意鹽分和水分的攝取,以及避免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此外,透過規律運動改善體力與心肺功能也相當重要。心衰病人的復健應把握三個重點:1. 有氧:如跑步機、散步、腳踏車等2. 阻力:以器材為主,以減少力量流失,及維持平衡3. 柔軟度:可為靜態或動態伸展,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術(PNF)也可以使用。

2025-01-17
胸悶易喘恐是心臟瓣膜生病!主動脈瓣狹窄如何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一位85歲長者平日規律運動,但心絞痛與呼吸喘的狀況逐漸變嚴重,照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冠狀動脈狹窄,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為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與心導管手術,一次就將兩種狀況處理好,讓患者能重新上場揮舞球拍!雖然導管瓣膜動輒上百萬,但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等4+1種特定風險族群,大幅減少經濟負擔。心臟大門無法正常打開 3大警訊要當心主動脈瓣膜是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門」,通常由3片瓣膜組成,是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如門片無法正常打開,心臟需要更費力才能把血液輸出去,常見原因為老化,好發於70-80歲以上的民眾;另一原因是先天異常,患者僅有2個瓣葉,較一般人少1個,50-60歲就會發生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狀況。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國際標準治療方針 外科開胸長期效果佳針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說明,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開胸手術經證實有效且可提供穩定的長期效果。手術方式是切除老舊主動脈瓣膜,縫合新的人工瓣膜。雖然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但手術視野廣,適合年輕或伴隨多種心臟問題(如血管阻塞、冠狀動脈狹窄或二尖瓣問題等)的患者,一次打通心臟門戶。    藥物治療:幫助緩解不適症狀。    標準開胸手術:適合伴隨多種心臟問題的患者,穩定耐用。    經導管瓣膜置換:適合高齡或高風險族群,微創恢復快。至於人工瓣膜要如何挑選呢?陳紹緯表示,金屬瓣膜耐用度高,牛、豬製成的生物瓣膜產生血栓機會較低,因此不用吃抗凝血劑,患者可依個人需求選擇。長者高風險怎麼辦? 經導管微創傷口小不過,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多為70-80歲以上的年長者,而且常合併其他疾病,進行開胸手術需要暫時停止心臟,對於年長者負擔較大。好在另一種「經導管療法」,由內外科醫師共同合作,為高齡患者克服了治療風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解說,經導管療法最大的特色是不需要插管麻醉,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即可進行。傷口小不用縫合,只要簡單止血即可完成,恢復時間非常的快速,不少患者即使是90歲高齡,中午治療、下午就可以正常進食,2、3天後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動。經導管療法流程:從病患的鼠蹊部做股動脈穿刺,植入導引鞘管,將帶有人工瓣膜的導管引入血管內。從股動脈一路沿著主動脈,進到退化瓣膜所在的位置。經由影像定位,把瓣膜擴張,退化的瓣膜推在外側,新的瓣膜取代舊瓣膜。4+1條件健保給付! 團隊擬定治療策略然而,經導管置換瓣膜動輒上百萬,讓許多患者與家屬卻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目前健保可給付4+1條件置換瓣膜: 4點必要條件:心衰竭症狀達到2~4級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至少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定進行開胸手術風險過高病人有1年以上的術後存活率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無法接受開刀手術或開刀風險性過高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曾接受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嚴重主動脈鈣化,胸腔燒灼後遺症,曾接受過縱膈腔放射治療,嚴重結構組織疾病,導致不能進行手術,肝硬化及肺功能不全者。符合以上規定者,即可申請健保之給付。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共病多、病情複雜,手術風險也提高。謝宜璋表示,對於高齡患者,侵入性低的治療為優先考量。每位患者病情不盡相同,心臟內外科醫師會在手術前召開聯合會議,擬定對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手術也會由內外科醫師一起執行,確保患者的安全。長庚醫院的團隊合作模式越來越成熟,期許未來為國人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持續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跟世界接軌。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

2025-01-17
攜手美創新企業AtriCure 林口長庚躍升心房顫動治療亞太訓練中心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與美國AtriCure攜手合作成為亞太地區訓練中心。AtriCure亞太及大中華區副總裁 A K Masud(左3)、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右3)、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葉集孝(右2)、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陳紹緯主任(右1)簽約後合影。(長庚醫院提供)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不僅完成超過150例左心耳閉合手術,更獲美國原廠AtriCure青睞,由院長陳建宗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雙方攜手成為亞太地區訓練中心,成為國內領先的心臟外科技術教育機構,更將積極參與全球最大規模的心臟外科臨床試驗,為國內心房顫動治療開創新里程碑。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依據衛福部及國健署資料,2022年心房顫動的盛行率約為1.5%,2020年台灣約有14萬人被診斷為心房顫動,且逐年增加中。根據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為了降低病患中風風險,該院持續引進最新的微創內視鏡左心耳閉塞夾系統(AtriClip Pro2),透過左胸側邊僅需3個小傷口,在不需停止心跳下,已完成4例微創左心耳閉合手術。這項技術大幅降低手術風險,讓病人恢復更快速。除了左心耳閉合手術外,林口長庚心臟整合中心將更進一步引進創新的微創心房顫動電燒術。這項手術經過外科及內科醫師結合內視鏡技術與導管,從心臟外與內進行電燒治療,不僅傷口小,手術成功率也較傳統導管術式高。為了精進醫療技術,美國AtriCure原廠與林口長庚展開深度合作,除了優先引進新型醫材外,更將培訓2名醫師成為指導醫師(Proctor)。同時,林口長庚醫師團隊前往美國克里夫蘭醫院、香港瑪麗皇后醫院等國際知名醫療中心進行技術交流,並邀請國外專家來台指導,確保治療品質達到國際水準。 桃園長庚副院長葉集孝指出,心房顫動的發生率會隨年齡增加而提高,尤其是65歲以上族群,且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即使沒有明顯症狀,仍可能因血栓形成而導致中風。林口長庚手術示範中心與美國AtriCure合作,連續舉辦兩屆的心房顫動迷宮手術示範課程,目前林口長庚已成為AtriCure在亞太地區的訓練中心,推廣新技術並確保手術品質,成為國內領先的心臟外科技術教育機構,更將積極參與全球最大規模的心臟外科臨床試驗。這些臨床試驗不僅為醫院的治療提供了最新的數據支持,還讓林口長庚在心臟外科領域與國際前沿技術保持同步,致力為病患提供最先進的治療方案。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關鍵。」陳紹緯強調,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現在已能以更安全、微創的方式治療心房顫動。呼籲民眾如有心悸、胸悶等不適,應盡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林口長庚醫院透過引進創新技術、推動教育與技術合作,希望站在亞洲醫療技術的最前沿,為更多心房顫動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

2025-01-17
48歲男「主動脈剝離」險猝死...父弟都曾發生!研究:半數與家族史有關風險增6.82倍

長庚研究顯示,發現主動脈剝離與「遺傳」有強烈相關性。(圖片來源/長庚醫院提供)「它是一個少見的疾病,但是是外科急症,且有非常高的死亡率,50%的病人第一時間的表現就是猝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陳紹緯指出。上個月中,藝人小鬼黃鴻升正是因「主動脈剝離」在北投自家浴室猝逝,享年36歲,震驚演藝圈及許多粉絲。根據統計,每年大約100萬人中有5到30人罹患此疾病,而國內主動脈剝離的發生率約每年10萬分之5到10,每年大約有近2‚000人發病。林口長庚醫院為找出疾病的危險因子加以預防及改善治療結果,使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針對其中23,868名主動脈剝離患者及全台456萬個家庭,進行近3年的研究,有哪些結果?又該如何避免主動脈剝離發病的風險?研究:主動脈剝離50%與家族史有關,風險增6.82倍陳紹緯指出,研究顯示發現主動脈剝離與「遺傳」有強烈相關性,「有家族病史會增加主動脈剝離發病的風險及影響長期預後。」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外科及風濕免疫科團隊發表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主動脈剝離疾病的發生,遺傳因素所佔比例超過一半,陳紹緯表示,「遺傳因素佔57%,另外43%則是環境因素。有家族病史者,會顯著增加家族成員的發病風險,一等親的發病風險可達6.82倍。若去除已知遺傳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等,家族病史仍會增加主動脈剝離的發病風險約6.56%。」陳紹緯也提到,「家族性的主動脈剝離如果發病,發病年紀會較輕,且相較沒有家族病史患者,更容易需要接受外科手術,且常必須接受更複雜廣泛的外科重建手術。」這份報告已發表在2020年9月美國心臟學會重量級期刊「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長庚研究顯示,有主動脈剝離家族病史者,一等親的發病風險可達6.82倍。(圖片來源/長庚醫院提供)48歲男「主動脈剝離」險猝死...父、弟都發生過為什麼會有這項研究的發想?陳紹緯指出,過去收治的一名病患─48歲王先生,平時有抽菸習慣及高血壓病史,但無規律服藥,「某日凌晨王先生突發劇烈撕裂性的胸痛並延伸至背部,由同住的弟弟緊急送醫,經檢查診斷為A型主動脈剝離,緊急進行主動脈置換修補手術,還好手術順利平安出院。」詳細詢問病人後得知,王先生的父親也有主動脈剝離病史,只是當時手術技術尚不發達,於手術過程中過世,「他也聽長輩說有家族成員在年輕時,發生不明原因猝死。」陳紹緯指出,王先生的弟弟幾年後也同樣因主動脈剝離手術治療,所幸也同樣從鬼門關救回。「種種原因關聯下,他們想了解主動脈剝離是否有遺傳性?其它家族成員需不需要特別注意?病人康復後也擔心像他這類有家族史的主動脈剝離患者,術後的長期結果是否會比較差?」陳紹緯表示,由於這是病人及家屬所關心的問題,也讓他感到好奇,於是著手開始進行研究。陳紹緯指出,在跨團隊各領域專家合作及院方支持,長庚成立的巨量資料統計中心協助,使用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全人口資料,及使用家戶承保檔案來建立親屬關係,藉由台灣完善的健保制度和全民納保完整追蹤特性,作全面性的分析研究,包括家族史對主動脈剝離的發生風險,以及長期結果的影響。經過近3年的努力,發現家族史與主動脈剝離的重要相關性。 主動脈剝離「7大危險因子」要注意關於主動脈剝離的成因,陳紹緯解釋,「主動脈是將心臟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大血管,結構包含內、中、外3層,當內層有破裂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血流便會將主動脈撕裂剝離成2個腔室,造成主動脈剝離。若不幸血液從假腔破出,主動脈便破裂大量出血,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至於該如何治療?陳紹緯指出,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及B型,臨床上會根據電腦斷層做確診,根據主動脈剝離有無侵犯到升主動脈,來決定是A型或B型的主動脈剝離,「如果升主動脈有侵犯到屬於A型,如果不接受手術治療,80-90%的病人會死亡,一般會建議開胸主動脈置換手術。如果沒有侵犯到升主動脈的B型,一般可以藉由藥物來控制,如果有併發症可以用新技術主動脈支架來治療。」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及B型,會依電腦斷層做確診,根據主動脈剝離有無侵犯到升主動脈。(圖片來源/長庚醫院提供)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因子包括:1. 好發於中老年60-70歲,男性居多2. 高血壓3. 吸菸4. 主動脈疾病5. 懷孕6. 劇烈運動7. 家族遺傳陳紹緯也提醒有主動脈剝離家族史的民眾,應及早至專科門診追蹤,進行影像檢查,並嚴格控制血壓及戒菸,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萬一已經發病,治療後仍須嚴密的控制血壓和電腦斷層追蹤,因為不論A型或B型的主動脈剝離,長期都有可能因形成主動脈瘤而需後續手術治療,不可大意。」【48歲男「主動脈剝離」險猝死...父弟都曾發生!研究:半數與家族史有關風險增6.82倍】出處:信傳媒(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3895 )

2025-01-14
林口長庚醫院引領心房顫動治療新紀元 躍升亞太地區重要訓練中心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在心房顫動治療領域再創新猷,不僅完成超過150例左心耳閉合手術,更獲美國原廠AtriCure青睞,由林口長庚陳建宗院長代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攜手成為亞太地區訓練中心,不但成為國內領先的心臟外科技術教育機構,更將積極參與全球最大規模的心臟外科臨床試驗,為國內醫療技術開創嶄新里程碑。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依據衛福部及國健署資料,2022年心房顫動的盛行率約為1.5%,2020年台灣約有14萬人被診斷為心房顫動,此數據在逐年增加之中。根據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為了降低病患中風風險,本院持續引進最新的微創內視鏡左心耳閉塞夾系統(AtriClip Pro2),透過左胸側邊僅需3個小傷口,在不需停止心跳的情況下,已完成4例微創左心耳閉合手術。這項技術大幅降低手術風險,讓病人恢復更快速。除了左心耳閉合手術外,林口長庚心臟整合中心經團隊合作更進一步將引進創新的微創心房顫動電燒術(AtriCure EPi Sense-Convergent Hybrid Procedure)。這項手術經過外科及內科醫師結合內視鏡技術與導管,從心臟外與內進行電燒治療,不僅傷口小,手術成功率也較傳統導管術式高,為持續心房顫動患者提供更完善的治療選擇。為了精進醫療技術,美國AtriCure原廠特別與林口長庚展開深度合作,除了優先引進新型醫療器材外,更即將培訓本院2名醫師成為指導醫師(Proctor)。同時,林口長庚醫師團隊前往美國克里夫蘭醫院、香港瑪麗皇后醫院等國際知名醫療中心進行技術交流,並邀請國外專家來台指導,確保治療品質達到國際水準。桃園長庚副院長葉集孝教授指出,心房顫動的發生率會隨年齡增加而提高,尤其是在65歲以上人群中,且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即使沒有明顯症狀,仍可能因血栓形成而導致中風。在林口長庚手術示範中心與美國AtriCure合作,連續舉辦了兩屆的心房顫動迷宮手術(COX-MAZE IV)示範課程,目前林口長庚已成為AtriCure在亞太地區的訓練中心,推廣新技術並確保手術品質,成為國內領先的心臟外科技術教育機構,更將積極參與全球最大規模的心臟外科臨床試驗,持續提升國際醫療地位。這些臨床試驗不僅為醫院的治療提供了最新的數據支持,還讓林口長庚在心臟外科領域與國際前沿技術保持同步,致力為病患提供最先進的治療方案。「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關鍵。」陳紹緯教授強調,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現在已能以更安全、微創的方式治療心房顫動。呼籲民眾如有心悸、胸悶等不適,應盡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林口長庚醫院透過引進創新技術、推動教育與技術合作,希望站在亞洲醫療技術的最前沿,為更多心房顫動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

2025-01-17
心房顫動中風風險飆5倍 7旬翁送加護長庚微創手術救回

林口長庚心臟整合中心團隊引進胸腔鏡,進行心臟不停跳左心耳關閉術,陳紹緯教授(中)及手術團隊合影。圖/長庚醫院提供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70歲吳先生有慢性肺病,被診斷出二尖瓣逆流與心房顫動,需要手術治療,患者、家屬都擔心開胸手術傷口過大。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醫師陳紹緯表示,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機會是一般人5倍,經過討論,決定透過微創手術,替患者解決二尖瓣逆流問題,並關閉左心耳來降低未來中風風險。 70歲的吳先生,有慢性肺病,數月前被診斷重度二尖瓣逆流及心房顫動,醫師建議手術治療。但傳統開胸手術的大傷口,或是標準微創手術仍需心臟停止並使用人工心肺機,都讓患者與家屬卻步,遲遲不願意手術,只使用藥物治療。但最近因病患心臟衰竭症狀加劇,住進林口長庚醫院加護病房緊急插管治療。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教授葉集孝指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正常狀況下,心房與心室會依序規則收縮,推動血液循環。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的肌肉會像顫抖一般紊亂抽動,無法有效收縮,而讓心房失去功能。心房顫動可能導致心悸、胸悶、頭暈、無力、呼吸急促等,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 「最麻煩的是,心房顫動會導致多種嚴重併發症。」葉集孝說,心房顫動的發生率也會隨著年紀而提高,長期處於心房顫動將導致心臟衰竭,患者死亡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倍。此外,滯留在心房內的血液可能會漸漸形成血塊,若血塊剝落,隨著血液流出心臟,便可能造成血管阻塞,而導致腦中風、腸中風、腎臟中風、肢體中風等狀況,危及性命,因此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機會約是一般人的5倍。 葉集孝說,心房顫動的治療包括矯正心律及使用藥物來預防中風,矯正心律方面可以嘗試口服藥物或使用電燒手術,降低心房顫動發作的機會。對於中風危險較高的心房顫動患者、服用抗凝血劑仍反覆中風的患者、不適合長期使用抗凝血劑的患者,可以考慮接受左心耳關閉術。 陳紹緯表示,在與家屬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不停跳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及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治療,以同時解決二尖瓣逆流的問題,及關閉左心耳來降低未來中風風險。術後患者順利恢復,目前狀況穩定,在門診持續追蹤。呼籲有瓣膜疾病及心房顫動的民眾,不要因為害怕手術而延誤就醫,宜及早至專科門診追蹤及治療。 陳紹緯指出,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是透過左胸側邊3個小傷口,在胸腔鏡的輔助下,藉由新式器材從左心耳外安裝左心耳夾,不需開胸、不需讓心臟停止跳動,在3D重組超音波影像的導引下便可以有效的關閉左心耳。此技術必須經心臟內外科團隊共同評估每一個病人的病灶結構及手術適合性,手術過程中除了心臟外科多人團隊外,還有心臟內科超音波影像專家,以及心臟麻醉專家醫師共同參與,給予病人完整的照護。 研究也發現,心房顫動所產生的血塊約有9成是源自於左心耳。根據一項大型臨床試驗結果,心房顫動患者如接受心臟手術,術中一併關閉左心耳,可避免血液滯留形成血栓,在手術出院後五年追蹤發現,有效降低腦中風風險4成。林口長庚自2022引進新式左心耳夾以治療心房顫動,相較傳統手術,除了更有效的關閉左心耳,還可降低手術時間及減少出血風險。至今年3月,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已成功完成第100例新式左心耳夾手術。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A)左胸側邊三個微創傷口(B)左心耳夾置入(C)超音波下確認完成。圖/長庚醫院提供 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A)左胸側邊三個微創傷口(B)左心耳夾置入(C)超音波下確認完成。圖/長庚醫院提供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A)左胸側邊三個微創傷口(B)左心耳夾置入(C)超音波下確認完成。圖/長庚醫院提供心房顫動患者接受心臟手術併行左心耳關閉術,可有效降低未來中風風險。(a)傳統左心耳截斷術、(b)左心耳夾手術。圖/長庚醫院提供 

2025-01-14
林口長庚領航微創技術,為心房顫動患者降低中風風險

70歲的吳先生,有慢性肺病,數月前被診斷重度二尖瓣逆流及心房顫動,醫師建議手術治療。但傳統開胸手術的大傷口,或是標準微創手術仍需心臟停止並使用人工心肺機,都讓患者與家屬卻步,遲遲不願意手術,只使用藥物治療。最近因病患心臟衰竭症狀加劇,住進林口長庚醫院加護病房緊急插管治療。經和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詳細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不停跳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及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治療,以同時解決二尖瓣逆流的問題,及關閉左心耳來降低未來中風風險。術後患者順利恢復,目前狀況穩定,在門診持續追蹤。陳紹緯教授呼籲有瓣膜疾病及心房顫動的民眾,不要因為害怕手術而延誤就醫,宜及早至專科門診追蹤及治療。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也是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教授葉集孝指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正常狀況下,心房與心室會依序規則收縮,推動血液循環。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的肌肉會像顫抖一般紊亂抽動,無法有效收縮,而讓心房失去功能。心房顫動可能導致心悸、胸悶、頭暈、無力、呼吸急促等,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最麻煩的是,心房顫動會導致多種嚴重併發症,且長期處於心房顫動將導致心臟衰竭,患者死亡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倍。此外,滯留在心房內的血液可能會漸漸形成血塊,若血塊剝落,隨著血液流出心臟,便可能造成血管阻塞,而導致腦中風、腸中風、腎臟中風、肢體中風等狀況,危及性命,因此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機會約是一般人的5倍。引進新式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降低心房顫動病患中風風險研究發現,心房顫動所產生的血塊約有九成是源自於左心耳。根據一項大型臨床試驗結果,心房顫動患者如接受心臟手術,術中一併關閉左心耳,可避免血液滯留形成血栓,有效降低未來腦中風風險達四成(手術出院後五年追蹤)。因此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自2022引進新式左心耳夾來治療心房顫動,相較傳統手術,除了更有效的關閉左心耳,還可降低手術時間及減少出血風險。至今年3月,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已成功完成第100例新式左心耳夾手術。而在林口長庚心臟整合中心團隊攜手合作下,近期進一步引進胸腔鏡心臟不停跳左心耳關閉術,提供心房顫動新的微創治療選擇。陳紹緯教授指出,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是透過左胸側邊3個小傷口,在胸腔鏡的輔助下,藉由新式器材從左心耳外安裝左心耳夾,不需開胸、不需讓心臟停止跳動,在3D重組超音波影像的導引下便可以有效的關閉左心耳。此技術必須經心臟內外科團隊共同評估每一個病人的病灶結構及手術適合性,手術過程中除了心臟外科多人團隊外,還有心臟內科超音波影像專家,以及心臟麻醉專家醫師共同參與,給予病人完整的照護。適合接受左心耳關閉術的患者葉集孝教授進一步說明,心房顫動的治療包括矯正心律及使用藥物來預防中風。矯正心律方面可以嘗試口服藥物或使用電燒手術,降低心房顫動發作的機會。預防中風方面可以服用抗凝血劑,以及接受左心耳關閉術。因為左心耳是心臟發育的遺跡,其內壁凹凸不平,容易形成血栓,利用手術關閉左心耳,有助於降低中風風險。對於中風危險較高的心房顫動患者、服用抗凝血劑仍反覆中風的患者、不適合長期使用抗凝血劑的患者,可以考慮接受左心耳關閉術。傳統與新式關閉左心耳手術的差異陳紹緯教授解釋,目前有兩種方式能夠關閉左心耳,一種是利用心導管,從血管內進行左心耳封堵手術;一種是經由外科手術,利用左心耳夾從外面夾住左心耳。左心耳封堵手術一般是從鼠蹊部的股靜脈穿刺,在X光輔助下將導管延伸到右心房,然後進行心房間隔穿刺術進入左心房,確定位置後將可擴張的封堵器放入左心耳。術後要密切觀察是否出現相關併發症,例如心包膜積液、假性動脈瘤、裝置栓塞、動靜脈廔管、心臟破裂、中風等,後續也要追蹤封堵器的密合狀況。由於左心耳的解剖構造不規則,部分患者可能不適合接受左心耳封堵手術,術前必須經過仔細評估。左心耳閉合手術則是由外科醫師執行,從左心耳外面進行左心耳關閉。傳統手術是將左心耳剪掉,然後把開口縫起來,但是因為左心耳非常脆弱,縫完之後容易出血,利用傳統手縫方式會增加手術中心臟停止時間。目前可使用左心耳閉合器,夾住後便能有效關閉左心耳,幫助縮短手術時間,並減少出血的機會,而在歐美先進國家,一般都是使用左心耳夾進行左心耳關閉術,使手術更快速且有效。心房顫動發生率隨年紀越來越高,宜及早接受治療葉集孝教授提醒,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也是造成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導致失能、死亡。而心房顫動的發生率也會隨著年紀而越來越高,大家要提高警覺,即使沒有症狀,也必須積極接受治療。文/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陳紹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