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竟需動手術?血管醫解治療時機&手術方法

引言:一般人經常提起的「浮腳筋」,就是靜脈曲張;多數人誤解靜脈曲張並不嚴重,事實上,它不僅影響美觀,背後恐怕隱藏了未知的血管病變。Q1:我的小腿冒出一條條像是蜘蛛網的青筋,有點腫痛,會是靜脈曲張嗎?有可能。靜脈曲張是很普遍的靜脈疾病,從國內發生率來看,女生約25%-33%、男生約10%-20%。靜脈曲張是指下肢血液循環不正常,常見到的病灶就是在下肢出現浮起來的血管,形狀會像是蜘蛛網、一條條蚯蚓或一團亂毛線。雖然多數靜脈曲張的病患,會有小腿或腳踝腫脹、沉重痠痛等症狀,但有時即使是有症狀,也不一定能從肉眼看到浮出的血管,所以如果有疑慮,建議最好到血管外科做進一步的診斷確認。Q2:靜脈曲張不就是皮膚疾病嗎?如果沒有不舒服還需要治療嗎?靜脈曲張不只是影響美觀的皮膚問題,它也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警訊。靜脈曲張的原因,簡單說就是靜脈血管因為出現病變,使原本要回流到心臟的血液滯留在下半肢,最會發生在像是下半身肌肉無法正常收縮、心臟瓣膜有損壞、經常久站活動量少、或者是長期以坐姿時間久,例如司機、站櫃小姐、老師等等族群身上。因為下半身血液循環變差,裡面的血管壓力變大而出現膨脹,這時會刺激身體周圍組織,出現腫脹、不舒服、甚至有癢或熱感。嚴重時不僅會造成皮膚皮下組織變化,而產生色素沉澱情況,或者若因為不小心受傷導致癒合時間拖長,形成所謂的靜脈潰瘍;更嚴重若皮膚變化持續產生,甚至會有癌變的狀況。況且,它不只皮膚問題;靜脈血管是網狀結構,只要其中一條血管出問題,就會連累周圍的大血管,日積月累會傷害其他部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尤其,靜脈曲張與靜脈栓塞具類似的危險因子,長期下來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更危險的是,當血管中的血塊剝落移動到肺循環時,也可能產生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因此千萬不要以為靜脈曲張只是小問題而忽略不管。Q3:靜脈曲張該看哪一科?如何評估治療?靜脈曲張的治療包括保守療法、藥物治療、雷射、硬化劑注射、隱靜脈閉鎖法以及手術等方式。治療時醫師會應根據臨床檢查、影像學的檢查結果,確定靜脈曲張的範圍及嚴重程度選擇適當的治療模式。通常,保守治療是要做好日常生活及飲食方面的調整,像是避免久坐或長時間靜坐不動,穿著壓力襪等等。而藥物治療則依病患狀況提供最適的藥物選擇,如利尿劑等。但當醫師診斷發現血管瓣膜出現不可逆的病變時,便會考慮以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目前對於靜脈曲張的手術治療技術已日新月異,醫師會根據病患的身體狀況予以建議,手術方式粗分兩大類: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傳統手術是以抽除的方式進行,耗時較長、恢復期也長;而微創手術種類很多,像是內視鏡、雷射,以及近幾年熱門的靜脈膠水手術等。至於手術的麻醉方式,都可與醫師討論,像是可用舒眠方式或局部、半身麻醉等。Q4:常聽到周圍朋友提到靜脈膠水手術,它的好處是什麼?簡單來說,雷射手術是屬於熱能的物理性縫合,而靜脈膠水則是透過化學性的縫合,有點類似三秒膠的概念,關閉病變的靜脈,達到治療的效果。好處是不用注射腫脹麻醉,亦可避免因雷射治療所引起的疼痛、減少對血管周圍組織的影響,治療後不用穿壓力襪,手術完當天就能恢復正常活動。靜脈膠水手術能適用在各族群身上,但提醒像體質比較敏感、同時有免疫方面疾病的患者,可能會有過敏的風險。各種術式都有其擅長,醫師會根據各手術的優點,並考量病患需求,合併執行其他輔助手術,以達成理想的術後效果。以靜脈膠水手術為例,在閉合主要病變靜脈後若仍介稍微突出的靜脈,可加做顯微摘除術,復發機率小,也能得到滿意的外觀;若病患血管太大,仍需透過其他輔助的手術方式讓效果更好。Q5:靜脈曲張會復發嗎?術後應該如何保養?手術後的日常保養相當重要,建議患者術後要更加照顧自己的雙足,改變過往的錯誤習慣,並避免靜態生活,進行能強化小腿肌肉收縮的的運動,可以降低復發機率。必須要提醒的是,靜脈曲張是血管拉警報所釋放出的訊息,可能拖累周圍的大靜脈產生病變,因此切忌忽略不顧或僅治療局部,而應了解致病原因並尋求解決,小腿自然就能恢復健康美觀。Q6: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在靜脈曲張的治療上有何特色呢?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致力於發展低侵襲性的治療,儘量以讓病患舒適度高的方式,減少病患術中的痛苦;也因長期精研在心血管病變上,對於疾病的完整性掌握度高,能給予以病患為中心的最適治療。提醒若有下肢不舒服、腫脹或疼痛等問題時,可進一步尋求心臟血管外科了解病因,及早發現問題,以得到最妥適的治療與照顧。受訪醫師: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 葉集孝醫師 /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楊軒慈醫師【關於心臟血管手術,病人最常問的那些事:林口長庚團隊解說一次看! 】請點我👈 

下肢傷口難癒合?糖友注意!除了糖尿病足,你也該認識「周邊動脈疾病PAD」

Q1:我有糖尿病,醫師提醒我要小心周邊動脈疾病(PAD),到底什麼是PAD?PAD全名為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簡單來說是從主動脈弓以下的動脈,包括腹主動脈一路往下到腳趾的血管產生粥狀硬化;隨著病程進展,內膜增生,血管變得狹窄或阻塞,影響了血液灌流,長期以往,就會產生症狀及慢性傷口。糖尿病病友容易患有PAD的原因是血管長期泡在糖分內,而導致內膜增生而出現狹窄、阻塞或硬化,60 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超過50%都有不同程度表現的足部感覺喪失,無法察覺肢體末梢的異常或不適感,所以足部受傷潰瘍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數倍。除了糖尿病友外,PAD的高風險因子包括高齡、有家族史、抽菸及長期洗腎等。Q2:周邊動脈疾病(PAD)有多嚴重?可能面臨什麼樣的危險?PAD的依嚴重度可從無症狀到最嚴重的慢性傷口無法癒合,久而久之將會出現下肢皮膚發黑及壞死等,最終恐將面臨截肢的風險。它典型的症狀為間歇性跛行,亦即一走路就會感覺下肢疼痛,但多數休息後就會改善;慢慢地就算休息不走路時大腿或小腿也會出現痠麻、疼痛等,更嚴重時下肢會感到冰冷麻木感,或是產生慢性傷口遲遲無法癒合。更危險的是,臨床上觀察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症狀演進比一般人會更快速,可能跳過間接性跛行及靜態型疼痛,從無症狀直接變成皮膚潰爛壞死,防不勝防。由於上述PAD的症狀很容易與腰椎疼痛相混淆,例如椎間盤突出也會影響神經而出現麻痛,病患往往會以為是脊椎問題而求助骨科及復健科,以致延誤就醫。Q3:一般民眾及糖尿病患能提早警覺嗎?要如何診斷周邊動脈疾病(PAD)?有服用胰島素或將血糖或降血糖藥物糖尿病病友,建議50歲開始每年做一次下肢動脈血流壓力測試(ABI);一般民眾若無症狀,也建議70歲以上一年篩檢一次,畢竟PAD屬於老化疾病,無論是否為糖尿病患,都要提高警覺。不過,ABI雖是PAD很重要的篩檢指標,但對於鈣化嚴重的洗腎病患,卻有其極限。對於正在洗腎的糖尿病友,目前也建議再透過其他偵測血流工具來進一步確認,以達到更精準的測量評估。提醒糖尿病友或腎功能不好的腎臟病患者,若感覺單側下肢有冰涼、麻木感,甚至有小傷口超過一個月以上,可主動詢問主治醫師是否需要儘早到心臟血管外科門診做進一步診斷。Q4:PAD患者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治療後的復發機率高嗎?PAD目前並沒有標準治療方式,全球的治療準則在持續精進,基本上各大醫院的心臟血管外科會針對病病況量身制定最適合的治療策略,基本是從藥物控制三高,到採以手術介入如傳統動脈繞道手術、及腔內治療法(包括支架、氣球擴張或斑塊切除)等。黃金治療準則是以動脈繞道手術為主,基本上若病程演進越是末期的患者,都建議應該接受繞道手術,能提供下肢更順暢且足夠的血流量;但對於病灶較不複雜的患者,則會建議以微創導管式的腔內治療法。最重要的是,病患必須要找心臟血管專科,才能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手術方式,而心臟血管外科的武器多元,較能站在客觀的角度,提供適當的術式選擇。至於PAD的復發機率,端視糖尿病友的疾病控制程度。若以復發機率來看,繞道手術的復發比例會低於腔內治療方式。不過,這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傳統繞道屬於大手術,必須全身麻醉,但預後相對較好;而腔內治療手術可以是微創小傷口、且採局部麻醉,然復發機率相對較高。Q5:以手術治療周邊動脈疾病(PAD)時,會遇到哪些自費醫療器材,要如何選擇?如果以繞道手術來看,通常建議下肢阻塞的病患優先選擇自體靜脈,相對來說,自費項目會少很多,除非是要選用人工血管,才有材質上的不同。而若是採取腔內治療,可能會遇到的醫療器材,包括氣球、塗藥氣球、裸支架、塗藥支架與覆膜支架等琳瑯滿目。至於氣球或支架的選擇原則是:膝蓋以下的病灶以氣球處理為主;而膝蓋以上則可考慮置放支架,最終仍以醫師評估建議為主。值得一提的是,若阻塞病灶位在膝蓋關節附近,全民健保近期已核准給付「編織式裸支架」,能接受比較大的膝蓋彎曲程度,相較於一般雷射雕刻的支架,更為強韌、不易變形也不會被折損、耐用性較高。Q6:手術後就能安心了嗎?有哪些應該注意的事項?若選擇繞道手術,手術完成後要持續換藥,照顧傷口避免感染發炎。倘若是採取導管式腔內治療,一般術後必須在床上加壓止血6小時,再加上躺床6小時確認止血;若在術前自費使用「血管止血夾」,導管拿出來時就能同時微創縫合血管,只要止血外部傷口2小時就能下床,不用插導尿管,患者能更快恢復正常生活。要提醒的是,畢竟只要有傷口,就需要癒合,而癒合的關鍵是傷口大小、血流量、及感染。因此即使動完血管的處理,仍必須進行清創及感染控制,才能讓傷口逐漸癒合,因此患者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同時也要矯正危險因子、照護足部,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受訪醫師: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 葉集孝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李應陞醫師【關於心臟血管手術,病人最常問的那些事:林口長庚團隊解說一次看! 】請點我👈 

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與人工血管衛教手冊

下肢動脈阻塞治療衛教手冊

  • Previous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