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支架手術介紹 / 主動脈剝離 / 主動脈瘤 / 林口長庚醫院 心臟血管外科

 

病人最常霧煞煞的主動脈疾病──沒症狀還是要治療?主動脈瘤不是腫瘤?主動脈支架手術是什麼?

Q1:被診斷有主動脈疾病但沒出現症狀,醫師建議要及早治療,為什麼?在主動脈疾病中,常見如主動脈剝離與主動脈瘤,兩者在發病前都未必會有症狀或徵兆,卻往往容易在發作時猝死,可說是體內不定時炸彈。主動脈剝離是因為主動脈的內層破損,血液順著主動脈壁將其撕裂撐開而形成「假腔」,影響正常的血流供應甚至導致破裂而死亡,是造成急性死亡的元凶之一,發生時患者會感到非常劇烈的胸背疼痛,有高機率猝死。至於主動脈瘤,並非民眾熟知的癌症腫瘤,它是因為主動脈長期承受血流衝擊退化,而在血管局部逐漸膨大,雖不會有症狀,但若大到一定程度就有破裂或剝離的風險,可能危及生命,很多患者是在健檢中不小心發現,建議須持續追蹤以避免因過大破裂而發生危險。Q2:主動脈疾病要怎麼治療?什麼狀況下需要置放支架或進行開刀?主動脈疾病的治療會根據病灶位置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包括藥物控制、標準外科手術及置放主動脈支架等。主動脈剝離可簡單區分為Type A、Type B兩型,Type A型死亡率高,必須採取標準外科手術;若不開刀、死亡率為9成,開刀後則可降至10-20%左右,是屬於救命的手術。至於Type B型可先以藥物控制,若藥物無法控制時會建議置放主動脈支架,但當支架也無法完全改善時,仍建議進行外科手術。至於主動脈瘤,主要是採取預防性治療,若瘤很小可持續追蹤並控制血壓,一旦長到超過5公分就應積極介入治療。如果瘤長在升主動脈,由於位在心臟出口處,須採取傳統開胸外科手術;但若在降主動脈或腹主動脈位置,則大多可採取置放主動脈支架。標準外科手術與置放主動脈支架手術各有其適應症,醫師會依照病灶位置來決定手術的方式,如果兩種方式都可進行,通常會優先使用主動脈支架,萬一支架無法解決時,開刀是最後一線的治療方式。建議要選擇有豐富經驗、治療團隊完整,且不受限於一種治療的醫療團隊予以專業評估,才是達到最有利的治療效果。Q3:什麼是置放主動脈支架手術?是如何進行的?主動脈支架手術屬於微創手術,藉由先進影像系統導引,精準的將支架置放於主動脈病灶處,建立新的血管通道,將血液和病變的主動脈隔絕,以避免破裂。大多數主動脈疾病都可以透過置放主動脈支架得到良好的治療;而依據不同狀況也可採取複合式手術,如進行胸主動脈支架時,合併周邊繞道手術輔助治療,以重建重要血管。主動脈支架手術是近年來發展成熟且普遍運用於主動脈疾病的術式,傷口小、併發症少、失血也少,3-5天內可出院並回復正常生活,也是目前大型醫學中心臨床上普遍使用的治療方式。Q4:聽說除了治療一般主動脈疾病,主動脈支架還有其他應用?若有因外傷受創傷如高速撞擊的車禍,令主動脈被撞破時,目前治療的主流也是以主動脈支架方式進行。此外,在食道癌晚期病患上,由於食道與主動脈距離相當近,其腫瘤細胞恐會侵犯到主動脈造成主動脈破裂導致出血,因此全民健保於2022年7月已通過若食道癌侵犯到胸主動脈,可進行主動脈支架的預防性置放,以預防主動脈破裂出血。其他如感染性主動脈瘤也可以使用支架治療,只是臨床上較為少見。Q5:置放主動脈支架,可能會遇到哪些自費醫材選項?目前全民健保已有給付主動脈支架,可能需要高額自費的部分為:腹主動脈瘤因為置放端比較短,怕會無法卡住,或者若擔心日後有擴大情況造成支架移位;以及若病患解剖位置不好,不適合開刀時,可選擇以「血管內固定錨釘」將支架鎖緊固定在主動脈地血管壁上,可降低滲漏及移位風險。此外,置放主動脈支架的成敗在於是否能精準定位,因此會搭配先進的影像定位系統予以輔助,也較能精準執行放置支架,病患也可自費選擇。至於若採行傳統主動脈支架手術,會有鼠蹊部切開的傷口,該部位因為有淋巴滲液,易感染難照顧,若要完全無傷口,也可選擇完全無傷口的自費血管縫合釘。Q6:主動脈疾病治療後,復發機率高嗎?要怎麼預防復發?標準外科手術是採取將主動脈切除並置換,屬於一勞永逸但較侵襲性的方式。而置放主動脈支架則是讓血液不要跑進主動脈瘤,及Type B型剝離,讓血液導流到真腔,所以當支架移位或有滲漏時,確實可能會再次復發。要預防復發,必須定期(約三個月至一年,視狀況而定)以電腦斷層進行追蹤。若有移位或滲漏時,則需進行第二次支架手術,甚至可能將採取標準外科手術。至於高危險族群的預防方式,首先以控制血壓為基礎;如果已經確認有主動脈瘤,必須定期做影像追蹤,及早介入治療。若已知有Type B型主動脈剝離,切忌負重與重訓,以防瞬間用力會讓剝離惡化造成危險,更要積極控制血壓。受訪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關於心臟血管手術,病人最常問的那些事:林口長庚團隊解說一次看! 】請點我👈

主動脈剝離跟家族史有關?長庚研究:增6倍以上風險!

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因子 家族史恐增6倍風險主動脈剝離雖少見但致死率高,屬於高危險性的心血管事件,而近年亦發生不少因主動脈剝離猝死案例。主動脈剝離好發於中老年,以男性居多。最重要的風險因子為高血壓、吸菸、主動脈疾病、懷孕以及劇烈運動等。此外,家族遺傳也會影響主動脈剝離的發生風險。林口長庚針對健保資料庫中23,868名主動脈剝離患者,進行涵蓋全台456萬個家庭的分析研究,發現主動脈剝離具強烈遺傳相關,有一等親家族史的成員,主動脈剝離風險最多可增加6.82倍。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外科及風濕免疫科團隊在《美國心臟病醫學會》發表最新報告指出,影響主動脈剝離的發生,遺傳因素佔比超過一半。有家族病史者,會顯著增加家族成員的發病風險,一等親的發病風險可達6.82倍。此外,家族性主動脈剝離年紀較輕,且相較沒有家族病史患者,更易需要外科手術介入治療與重建。有家族史的民眾應及早就診檢查,並嚴格控制血壓及戒菸,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外科陳紹緯副教授表示,主動脈是將心臟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大血管,結構包含內、中、外三層,當內層有破裂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血流便會將主動脈撕裂剝離成兩個腔室,造成主動脈剝離。若不幸血液從假腔破出,主動脈便破裂大量出血,是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國內主動脈剝離的發生率約每年十萬分之五到十,每年大約有近2‚000人發病。主動脈剝離分為AB兩型 醫籲控制血壓及早戒菸陳紹緯醫師說明,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及B型,A型需緊急開胸手術進行人工血管置換,若不手術80-90%的病人會死亡,特別是在病發初期,每小時約1%的死亡率。B型則大部分可以用藥物控制,如有併發症可以用新技術主動脈支架來治療。不論A型或B型的主動脈剝離,長期都有可能因形成主動脈瘤而需後續手術治療,不可大意。治療後仍須嚴密控制血壓,定期接受電腦斷層追蹤。過去曾有48歲主動脈剝離患者,平時有抽菸習慣及高血壓病史,但無規律服藥,一天凌晨突發劇烈撕裂性胸痛,疼痛一路延伸至背部,送醫後檢查為A型主動脈剝離,緊急進行主動脈置換修補手術。由於患者父親本身具主動脈剝離病史,而家族成員及長輩有年輕時不明原因猝死的情況,病人兄弟因此擔心詢問,自己是否也有較高的主動脈剝離風險。陳紹緯指出,對病人與家屬而言,家族史是否影響主動脈剝離風險相當重要。透過跨團隊與巨量資料統計中心,針對台灣健保全人口及親屬關係進行追蹤,發現家族史與主動脈剝離有重要相關性,並影響病人的長期預後。醫師提醒,有主動脈剝離家族史的民眾,應盡早至專科門診追蹤檢查,平日也要嚴格控制血壓,並及早戒菸改善不良生活習慣,若有主動脈病變應積極接受外科治療。

撕裂性胸痛,突然爆發很致命!搶救主動脈剝離,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60多歲的男士,在8年前曾經爆發劇烈胸痛,送到急診室後,發現是A型主動脈剝離。」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指出,「當時緊急安排開胸手術,切除損壞的主動脈,並用人工血管重建升主動脈與主動脈弓。術後患者順利恢復,平安出院。」患者本來都按時回診追蹤,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後,患者便不敢回醫院。陳紹緯醫師說,後來患者再次被送進急診室,是因為發生新的B型主動脈剝離。由於疫情期間不敢回診,患者的血壓失去控制、越來越高,終於導致主動脈剝離再次發作。 經過討論後,患者選擇接受主動脈支架手術處理B型主動脈剝離,又能順利出院。陳紹緯醫師說,再度撿回一條命後,患者深深體會到控制血壓的重要性,決心好好接受治療。主動脈剝離是危及性命的急症。陳紹緯醫師解釋,我們的主動脈壁有三層,內層、中層、外層,如果主動脈內膜有破裂口,血液便會灌入血管壁中,導致血管壁撕裂,而被稱為主動脈剝離。原本血液該走的管腔稱為「真腔」,血管壁中撕裂的空間稱為「假腔」。主動脈剝離發作時,通常是突然爆發非常劇烈的撕裂性胸痛。陳紹緯醫師說,可能從前胸痛到後背,痛到全身冒冷汗,相當痛苦。主動脈剝離可能傷害重要的動脈,若傷害冠狀動脈,會導致心肌梗塞;傷害頸動脈,會導致中風;傷害腸系膜動脈,會導致腸壞死;傷害腎動脈,會導致腎臟壞死。陳紹緯醫師說,主動脈剝離可能造成多種嚴重併發症,症狀表現非常多樣化,也會增加診斷的難度。根據主動脈剝離的位置可區分為「A型主動脈剝離」與「B型主動脈剝離」。陳紹緯醫師說,侵犯升主動脈的稱「A型主動脈剝離」,未侵犯升主動脈的稱「B型主動脈剝離」。A型主動脈剝離非常致命,容易造成心包膜填塞、心肌梗塞,一旦發生可能導致猝死。1760年英王喬治二世用力解便時猝死,解剖後發現有A型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剝離較常發生在男性,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高血壓、家族史、動脈粥狀硬化、結締組織疾病(例如馬凡氏症候群)等。陳紹緯醫師說,如果主動脈內膜較脆弱,在血壓升高時,內膜便可能出現破裂口,進而產生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即刻救援A型主動脈剝離侵犯升主動脈,死亡率相當高。陳紹緯醫師說,許多患者在發作時便猝死,如果能夠及時送到醫院,才有機會開刀搶救。針對A型主動脈剝離,建議進行開胸手術,必須移除損壞的主動脈,換上人工主動脈。陳紹緯醫師說,如果主動脈剝離侵犯冠狀動脈,便需要進行重建或繞道手術;如果瓣膜受損,便需要移除瓣膜,換上人工瓣膜;如果侵犯主動脈弓,就必須重建主動脈弓以及通往頸部、手臂的重要血管。針對B型主動脈剝離,目前絕大多數是採用主動脈支架手術。陳紹緯醫師說,在主動脈中放入覆膜支架,封住主動脈內膜裂孔,並將血流和病變的主動脈隔離。主動脈支架手術一般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穿刺,在X光引導下將導管延伸到合適的位置,再逐步展開主動脈支架。陳紹緯醫師說,相較於傳統開胸開腹手術,主動脈支架手術的風險較低,術後疼痛較少、恢復較快,住院天數較短。A型主動脈剝離的患者中,約九成是同時侵犯升主動脈與降主動脈。陳紹緯醫師說,針對同時侵犯升主動脈與降主動脈的主動脈剝離,外科醫師會先進行開胸手術,重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必要時可進行混合式手術,在術中將主動脈支架放入降主動脈裡。混合式手術可以進行較大範圍的重建,而且有助於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失血量。是否採用混合式手術,需要經過詳細的評估,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擬定合適的手術計畫。 貼心小提醒無論是接受主動脈重建手術或是主動脈支架手術,請務必定期回診治療。陳紹緯醫師強調,一方面利用影像檢查追蹤主動脈的狀況,一方面利用藥物控制血壓、心跳,降低主動脈擴大、撕裂或再次手術的風險!

致命的主動脈剝離與主動脈瘤,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治療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說明

「醫師,我爸剛剛在家突然說肚子很痛,然後就倒在地上。」家屬焦急地說明事發經過。70多歲的老先生虛弱地躺在急診推床上,顯得很不舒服。「現在的血壓68/40mmHg!」護理師大聲回報數據。「你父親有什麼疾病嗎?」醫師問。「有高血壓,但是不願意吃藥。」家屬補充說明,「很常抽菸,一直都戒不掉。」老先生的腹部劇痛、明顯鼓脹,血壓又很低,代表可能有大量內出血的狀況。林口長庚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指出,緊急電腦斷層檢查顯示,患者有顆腹主動脈瘤,而且已經破裂,造成大量內出血。經過討論後,家屬決定選擇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陳紹緯醫師回憶,緊急放入主動脈支架後,患者的狀況漸漸穩定下來。因為幸運撿回一條命,患者的態度變得相當配合,願意定期回診,把血壓控制好,甚至還成功戒菸!主動脈與心臟相連,是負責將血液送往全身的大動脈。陳紹緯醫師指出,主動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一開始是往上的「升主動脈」,接著經過「主動脈弓」,然後是向下延伸的「降主動脈」,穿過橫膈膜到達腹腔後稱為「腹主動脈」。常見的主動脈疾病包括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陳紹緯醫師說,主動脈剝離在亞洲人較常見,主動脈瘤西方人較常見。談到「主動脈剝離」,要先了解主動脈的結構。陳紹緯醫師解釋,主動脈壁的結構可分為內層、中層、外層,當內層破損時,血液可能灌入主動脈壁內,將主動脈壁撕裂、撐開,形成「假腔」。假腔會對血流能夠通過的真腔造成壓迫,而影響通往各個器官的血流。主動脈剝離發生時,患者會突然感到非常劇烈的胸痛,從前胸痛到後背。陳紹緯醫師說,根據剝離的位置可將主動脈剝離分成「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與「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剝離範圍包括升主動脈稱為「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剝離範圍僅降主動脈稱為「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甲型主動脈剝離是威脅性命的急症,死亡率相當高,很多患者會在發作時猝死。「主動脈瘤」並不是腫瘤,陳紹緯醫師說,我們的主動脈會長期承受血流衝擊,當主動脈壁退化,便可能漸漸膨大。主動脈各處都有可能形成主動脈瘤,像氣球般越脹越大的主動脈瘤,破裂的風險會越來越高。主動脈瘤的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高血壓、抽菸、家族病史等。 治療主動脈疾病,化解危機處理主動脈疾病時,一般會根據病灶的位置來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或升主動脈瘤的治療方式建議採取標準外科手術,切掉剝離或脹大的主動脈,然後換上一段人工血管。陳紹緯醫師說,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或腹主動脈瘤可考慮使用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若發生在降胸主動脈,可使用胸主動脈支架;若發生在腹主動脈,會使用Y型支架。主動脈支架手術是微創血管內治療,近年來已發展成熟並普遍運用於主動脈疾病。陳紹緯醫師說,藉助先進影像系統的導引,可在主動脈內放置人工覆膜支架,讓血流走在主動脈支架內,隔絕病變的主動脈,如此一來便能避免主動脈破裂、剝離而造成致命併發症。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的作法是從患者的腹股溝穿刺,將導線延伸到病變的主動脈,然後利用導管傳送系統,將主動脈支架精準地置放於主動脈病灶處。陳紹緯教授說,相較於傳統開胸、開腹手術,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能大幅降低手術風險,因為術中失血量較少、傷口很小,讓患者術後疼痛較少、恢復期較短。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後,有可能發生滲漏或支架移位,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檢查。陳紹緯教授叮嚀,平時請保持良好的血壓控制,改善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疾病復發的危險。由於每個人的年紀、解剖構造、手術風險都不相同,醫師會在審慎評估、詳細討論後,擬定較合適的治療策略。 貼心小提醒常見的主動脈疾病如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較容易出現在男性、年紀較大、高血壓、抽菸、有家族病史的族群。陳紹緯提醒,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破裂往往是突然發生且相當致命,大家最好把菸戒掉,把血壓控制好,才能降低可能的風險。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可以到心臟血管外科就診,接受專業的評估,及早介入才能化解危機!

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治療衛教手冊

  • Previous
  • 1